00_FB_20160227_MECA_1314
2016 / 3 / 3

武藝精研十餘年,心法傳授不藏私。

 

作者:匿名

 

 

01_20160227_MECA_1314

 

 

學習如何讓自己色香味俱全的一門課

 

這堂課,是每個還沒自己研究的醫師,與已經小有成就的醫師,都應該來上的一堂課;前者,可以激勵、適時修正自己的道路;後者,可以用最短的路徑,把自己與國際學界接軌,讓自己努力與特色,被看到,畢生功力造福更多的人。

 

講得白話點,還沒料的,至少可以學別人怎麼有料;已經很有料的,知道怎麼樣去與各國有料的人,激盪炒出一盤更有料的菜色。

 

閱讀更多 »

00_FB_20160227_MECA_1277
2016 / 3 / 3

高濃度的新思惟知識衝擊

 

作者:彰化基督教醫院 神經醫學部 莊介森 醫師

 

 

 

 

到外面去看看,並讓自己被看見。

 

醫學的知識日新月異,參加國際會議是獲取新知最快,也是最好的方式,因為有很多尚未發表在醫學期刊的研究結果,常常在國際會議中先口頭發表,因此我們可以先知道未來醫學領域的走向。在國際會議上台演講則是被看見的最好方式,好的醫學演講可以在國際學會留下好的聲譽,讓自己醫學生涯更豐富。

 

 

過去醫學演講的經驗

 

之前就有幾次在國際上用英文演講的經驗,總覺得這是一件苦差事,在不熟悉的場合,用不熟悉的語言講自己不太熟悉的內容,演講完雖然鬆一口氣,之後迎面而來就是空虛感,雖然也是花了許多時間準備,總覺得自己表現不好,但是問題出在哪裡,以及如何改進都沒有人告訴你,之間的眉角其實很多,但是又找不到很好的學習對象。

 

即使在國內,如果受邀在有外賓的場合中演講,很多人會選擇用中文演講,但是如果可以選擇用流暢的英文演講,外賓一定會印象深刻,而且認真聽講,結束之後自然而然就有機會與外賓交流,甚至獲得聯絡的方式,留下未來進修甚至學術合作的機會。

 

閱讀更多 »

00_FB_20160227_MECA_0937
2016 / 3 / 3

與其躲在舒適圈,不如勇敢踏出交流。

 

作者:台中榮總 兒童醫學部 黃永杰 醫師

 

 

 

 

表現自己,創造機會。

 

大概從一兩年前開始,在臉書上陸續看到其他一起畢業的同學們,在國外的學會打卡,心裡難免會開始羨慕;特別是自己身為公費生,若再不爭取機會出去,下鄉以後就不知道下一次機會在哪裡了。

 

之前參加過後,我大幅地改變了自己製作簡報的風格,加上自己原本就具備的嘴砲功力 在近期幾次院內或學會報告上小試身手,不但成功讓自己老闆引以為傲,還在其中一次報告讓學會的理事長印象深刻(比較好笑的是,我其實不知道是哪一次報告讓他注意到 Orz 這是我要檢討的地方)。然後,今年年初,學會要派代表去參加在韓國的一場交流研討會,我就得到公費參加的機會了。

 

閱讀更多 »

00_FB_20160227_MECA_0829
2016 / 3 / 3

矛盾的本質

 

作者:慈惠醫院 曾秉濤 醫師

 

 

 

 

這次是我第七次參加新思惟國際的小班課程,回想起來從第一次開始對新思惟繳納學費到現在,也已經過了兩個年頭。

 

 

這兩年來的轉變

 

這兩年來自己從「有事沒事都不要和我有事」的「自給自足阿宅」到現在「有事沒事都想去找事」的「社會互助阿宅」,我發現自己的身上漸漸開始有了戲劇性的變化:我不再是我,而是一個複雜矛盾的我。

 

羅鈞鴻(聲韻專家小虎老師)曾經點出我的本性應該是比較內向害羞的人,但是因為工作緣故,經過後天訓練後變成現在的外向開朗。小虎老師精闢的評論讓我對他佩服地五體投地。

 

閱讀更多 »

00_FB_20160227_MECA_0776
2016 / 3 / 3

整堂課上下來,心中感到踏實多了!

 

作者:高雄榮總 放射線部 王俊傑 醫師

 

 

 

 

逼自己面對壓力

 

第一屆的醫學演講工作坊,其實我沒有什麼掙扎,才公佈沒多久就報名了,原因其實有幾個:

 

第一,起因我在部內會議有介紹一個近幾年熱門的主題,因為今年年會剛好也在高雄榮總舉辦,於是部內派我負責介紹,就當作是一個表現的機會。

 

其次,深感自己之前荒廢專業太久,不像工作坊的蔡校長和陳沂名醫師,已是一方之霸,演講機會不多,雖然覺醒似乎晚了點 XD,就當逼自己面對壓力,加緊訓練,希望能夠在年會有好表現。

 

閱讀更多 »

00_FB_20160227_MECA_0645
2016 / 3 / 3

每一次來到新思惟都有突破性的刺激!

 

作者: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牙醫部 劉易鑫 醫師

 

 

20160227_MECA_0645

 

 

衝動報名的下場?!

 

課程訊息公布的時候,我沒有多想就報名了(給國際學者指點,應該比上 Toastmaster 十次獲得更符合需求的調整吧!課後也證明是如此),不料課前幾天因工作繁忙,加上心懸三分鐘短講一直沒睡好,當天清晨四點就起床到麥當勞演練,後來跟校長一起搶第一進教室,為的就是這堂教學員如何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的課程。而且這次非常難得,有機會與自己科部的主治醫師在同個台上演說。

 

我用的是曾經在學會報告過的病例,當時便是過度緊張表現不突出,原本想在這次機會做出更好的演講給自己一個交代,可惜這道牆比我以為的還要更高更厚,今天還是變成一個令人傷心的結果,沒能成功把自己練習好的內容呈現出來……

 

再次面對自己的不足才知道,不熟悉的語言(平常我還以為自己英文還行)還有陌生場合(跟在科內報告氣氛完全不同)削減臨場抗壓力的幅度遠大於自己的預期。

 

閱讀更多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