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高醫附院 家醫科 黃柏誠 醫師
簡直是美夢成真!
大約一年前,參加了醫學生涯的首場國際學術會議。回來以後,種種細節在心裡反覆迴盪,和校長聊到這個話題,也趁機討教如何準備英文學術演講。校長送給我非常受用的幾個字:
那時不禁想,如果新思惟可以開一堂如何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課程,該有多吸引人。所以在「醫學演講與生涯工作坊」開放報名的那天早上,對我而言簡直是美夢成真。(橙編按:一年前的簡訊,柏誠還能找出來,真是不容易!)
作者:高醫附院 家醫科 黃柏誠 醫師
大約一年前,參加了醫學生涯的首場國際學術會議。回來以後,種種細節在心裡反覆迴盪,和校長聊到這個話題,也趁機討教如何準備英文學術演講。校長送給我非常受用的幾個字:
那時不禁想,如果新思惟可以開一堂如何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課程,該有多吸引人。所以在「醫學演講與生涯工作坊」開放報名的那天早上,對我而言簡直是美夢成真。(橙編按:一年前的簡訊,柏誠還能找出來,真是不容易!)
作者: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感染科 陳偉挺 醫師
《醫學演講與生涯工作坊》剛開始報名的時候,心裡其實一直很想參加,可是當時實在是阮囊羞澀,只好眼睜睜的就看著它額滿了 XD
直到正式開課的前三週,剛好發下了年終,也剛好有名額掉出來,一連串的巧合,終於如願的踏進了台大集思,觀摩陳沂名學長和蔡校長兩位前輩的職涯發展過程。
在二位前輩成為國際學者 / 講者之前,那些重要的轉折點、那些「why YOU ?」的內心自省,是我在這個工作坊,除了演講「戰技」磨練之外,我覺得最棒的收穫!
(燿編按:恭喜陳醫師榮獲新思惟醫學演講大賽演講王!)
以下整理我一整天的感想,分成「賦予觀點」、「練入肌理」和「建立連結」三個部分來說明。
作者:國立交通大學 教育研究所 王嘉瑜 副教授
「流程和排練是破解焦慮的解藥,目標是:做到無意識的能力狀態。」
Bruce Etherington《本壘板上的銷售課》
以前的我認為:「有先人天生善於演講,好好喔!」,而參加學會時,多數的時候我會選擇投 poster section,當人體 poster 播報機。參加完《演講技巧與溝通工作坊》以及讀過福哥的《上台的技術》,才徹底被說服,完美演講的流暢表達,其實是非常充足的排練和準備的結果,因而下定決心不能繼續允許自己,把緊張和結巴歸結成無法突破的先天限制。
決定要挑戰《醫學演講與生涯工作坊》,算是努力揮別過去的自己。課後回家讀到 Bruce Etherington 書中的一個段落,對照我面對學術演講的態度和能力的轉變,特別有感。Etherington 引用馬斯洛的學習理論,提到能力發展的四個階段,套在我身上,是以下所述的轉變過程:
作者:輝瑞大藥廠 醫學處 賴宗志 產品醫師
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,清楚明瞭、有效率地傳達資訊,其重要性其實不亞於資訊本身。一個成功的簡報,是一個快速展現自己的絕佳時機。但這並不容易,因為聽眾必須同時接收投影片的視覺訊息以及講者的口語資訊,其實很累、很容易分心,常常一分神,就迷失在層層疊疊的投影片流中。
好的簡報技巧,是需要訓練的。從小到大,從大學、醫院到企業,聽過的簡報不計其數,但真正令人印象深刻,恐怕十隻手指頭就數得出來。很多學術上令人肅然起敬的大師,一旦開講,同樣也是令人不敢恭維。
作者:匿名
這堂課,是每個還沒自己研究的醫師,與已經小有成就的醫師,都應該來上的一堂課;前者,可以激勵、適時修正自己的道路;後者,可以用最短的路徑,把自己與國際學界接軌,讓自己努力與特色,被看到,畢生功力造福更多的人。
講得白話點,還沒料的,至少可以學別人怎麼有料;已經很有料的,知道怎麼樣去與各國有料的人,激盪炒出一盤更有料的菜色。
作者:彰化基督教醫院 神經醫學部 莊介森 醫師
醫學的知識日新月異,參加國際會議是獲取新知最快,也是最好的方式,因為有很多尚未發表在醫學期刊的研究結果,常常在國際會議中先口頭發表,因此我們可以先知道未來醫學領域的走向。在國際會議上台演講則是被看見的最好方式,好的醫學演講可以在國際學會留下好的聲譽,讓自己醫學生涯更豐富。
之前就有幾次在國際上用英文演講的經驗,總覺得這是一件苦差事,在不熟悉的場合,用不熟悉的語言講自己不太熟悉的內容,演講完雖然鬆一口氣,之後迎面而來就是空虛感,雖然也是花了許多時間準備,總覺得自己表現不好,但是問題出在哪裡,以及如何改進都沒有人告訴你,之間的眉角其實很多,但是又找不到很好的學習對象。
即使在國內,如果受邀在有外賓的場合中演講,很多人會選擇用中文演講,但是如果可以選擇用流暢的英文演講,外賓一定會印象深刻,而且認真聽講,結束之後自然而然就有機會與外賓交流,甚至獲得聯絡的方式,留下未來進修甚至學術合作的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