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_FB_20160227_MECA_1518
2016 / 3 / 3

當一場學術演講不只是學術演講

 

作者:國立交通大學 教育研究所 王嘉瑜 副教授

 

 

 

  

「流程和排練是破解焦慮的解藥,目標是:做到無意識的能力狀態。」

Bruce Etherington《本壘板上的銷售課》

 

我的演講轉變歷程

 

以前的我認為:「有先人天生善於演講,好好喔!」,而參加學會時,多數的時候我會選擇投 poster section,當人體 poster 播報機。參加完《演講技巧與溝通工作坊》以及讀過福哥的《上台的技術》,才徹底被說服,完美演講的流暢表達,其實是非常充足的排練和準備的結果,因而下定決心不能繼續允許自己,把緊張和結巴歸結成無法突破的先天限制。

 

決定要挑戰《醫學演講與生涯工作坊》,算是努力揮別過去的自己。課後回家讀到 Bruce Etherington 書中的一個段落,對照我面對學術演講的態度和能力的轉變,特別有感。Etherington 引用馬斯洛的學習理論,提到能力發展的四個階段,套在我身上,是以下所述的轉變過程:

 

 

  • 「無意識的無能」狀態,反映的是一開始的我,不知道自己在學術演講所不知道的知識和技術有多重要、多關鍵,不知道自己身處在學術發展的沙坑中,也不明白自己身處沙坑的處境,其實跟自己不懂得打造學術時尚造型有關。

 

  • 「有意識的無能」狀態,是在新思惟之友臉書潛水、瀏覽新思惟課程心得後的狀態。看過得獎同學的表現,以及同學在課程實作上傳的作業,深切感受到:「哇,我要學的還很多呢!」

 

  • 「有意識的能力」狀態,是參加完《醫學演講與生涯工作坊》和《演講技巧與溝通工作坊》之後的狀態。看過蔡校長、棓爺、沂名醫師的技巧分享,和強者同學的三分鐘演練後,根據工作坊所歸納出的原則來發展一個練習系統,把握身邊的機會開始練習。進行每個步驟時,都不斷思考、思考、再思考,雖然新技術與能力尚未成為第二本能,但已經能有意識地運用所學的能力。

 

  • 「無意識的能力」狀態,是我期許自己在不久的將來能夠達成的狀態,隨著持續不斷的練習,逐漸移除障礙,達到將所練習的這些原則變成像呼吸一般,連想都不用想就做到了的境界。

 

 

細節、細節、細節

 

如果說《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》是幫人打造學術時尚外表的《幫我做造型》,那麼《醫學演講與生涯工作坊》就是教人如何在學會展露頭角的學術版《亞洲名模生死鬥》了。(作者按:兩者都是真人秀節目)(橙編按:這個比喻好棒!)

 

從蔡校長、沂名醫師和神人同學們的三分鐘簡報可以領悟到,專業的演講必須簡報設計內容鋪陳表達說服三方面的細節都要到位。但某些面向其實沒有涵蓋在這個工作坊的範圍內,如果搭配在其他新思惟課程所學的來運用,效果會更好。

 

簡報設計的細節:我推估可能約有近三分之二的同學已上過新思惟的《簡報架構與視覺設計工作坊》或《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》,簡報內容設計和呈現的問題多已解決,因此可以更將心力聚焦在內容設計和表達的演練上。

 

內容鋪陳的細節:要言之有物、懂得凸顯自己的專業和獨特觀點等提點,雖能從蔡校長在《演講技巧與溝通工作坊》的提點下領悟一部分,但在學術演講中如何跳脫線性鋪陳的思維模式?段落的比重應如何分配?如何恰當運用科學詞彙來增加穿透力?透過兩位講者在醫學演講大賽的評論回饋,更能直指針砭、具體提出修改建議。

 

表達說服的細節:這是《醫學演講與生涯工作坊》的重點。如何凸顯自己的武器和專業?如何增加研究成果表達的穿透力?參加學會進行學術演講,哪些是可打出全壘打的機會?這個工作坊教你如何脫離透明人的處境,讓自己學術成果和努力被看見!

 

 

打開國際學會之路

 

以前的我以為,要獲邀演講、擔任學會 keynote 或顧問,只有:「做很多很多研究,變成大咖」這一條途徑。而學術資歷尚淺、發表不夠豐厚的人想要經營學會的社群網絡,就只能採取「求求你,跟我交往吧!」的死纏爛打方式。

 

但今天的課程打破我的上述迷思,蔡校長把如何破冰、如何分析學會的走向、如何和相關領域學者「沒有壓力地循序漸進交往」的眉眉角角一一報給你知。原來,經營學術社群網路,真的是處處要用心計較!

 

一門收穫豐富的課程,真心推薦。

 

 

01_WangCY

 

 

PS1 要在新思惟獲得演講王好難啊!

PS2 特別要謝謝蔡校長在課前問題能以我的領域為例,仔細說明和示範如何分析國際學會的發展趨勢,以及如何破冰和互動。(各位捧油,從課前提問開始,問對的問題真的非常重要啊!)

 

 

最新活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