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高醫附院 眼科 黃敏祐 醫師
和一般訓練上台演講課程一樣嗎?
一開始看到這個課程時,考慮的是,這跟其他訓練上台演講 / 說話的課程是不是很類似?但仔細看了課程內容才發現,原來《醫學「演講」和「生涯」工作坊》的設計,是把醫學演講和醫學生涯放在一起去做設計,而這也就是我認為課程含金量最大的地方,利用兩位講者過來人的經驗,拆解每個細節。
課程設計流程當然也是別出心裁的三段式:早上先講一場醫學演講如何執行,中午演講實作,下午延伸到如何持續擴大戰果,最終邁向國際學會,改變自己的學術生涯,也從中改變自己的視野。
一堂課真的能有顯著改變嗎?
想要最大化學習和改變的效果,在這堂課中,最有效的就是「高強度的課前建議」。
課前,只要在規範的時間內上傳自己投影片,校長很快就會根據內容提供建議,再改、再修,再重新上傳,然後再重新改(無限迴圈……)(誤)。
對我來說,這是許多其他課程做不到的高強度互動練習,而且不受時空限制。而透過這樣練習,可以直接將自己的「醫學演講」投影片,藉由校長龜毛 專業的眼光,去蕪存菁,快速了解在國際演講中、在英文演講裡,哪些才是傳達的重點,有效創造自己的價值。
除此之外,會來報名的同學中,不乏超有執行力的強者,所以每次看到 Dropbox 提示更新的時候,就會鞭策自己不要偷懶, 要趕快更新作業了!
身邊強者多,為何還要花錢上課?
也許有人會想,國際演講得獎人,我身邊就有,直接請教心得就好,為何要花這麼多錢上課?
以我自己小小看法,這個可分為兩點:
- 經驗無法複製(系統化):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為何得獎,有些是懶得跟你講,最常見的是,自己身邊一個這樣的人都沒有(誤)。就算人品爆發,他願意跟你講,但能夠逐一拆解細節,在短時間內講得清楚且面面俱到的人,真的很少。
- 成功打造學術品牌,和國際接軌:由於兩位講師都是從精進自身演講,精研個人品牌,進而獲得和國際學會接軌、互動的經驗,甚至得到在國際學會上的話語權。這中間除了硬底子的學術成果外,更多的是檯面上看不到的軟實力。而這些平常聽不到(或根本不知道)的東西,兩位講師是完全不藏私的分享,恨不得大家都能快速邁向國際舞台。光是這點,就超級值回票價。這時就會想,自己以前去國外參加學會,都不知道在幹嘛啊(昏倒)。
目前的大環境,真的需要走向國際嗎?
最後分享一下比較不相干的部分。這次課程參加的同學沒有爆滿 人數較少,聽說是近年大家的價值逐漸轉變,不再追求單一的學術成果……
不過以自身經驗來看,是因為大環境底下,個人根本沒有誘因去追求國際參與,至少在某些單位,唯一的指標就是業績,還有每幾年面臨保級(航空會籍玩樂術語) 升等時的論文要求。光是這個就忙翻了,哪有時間去揣摩如何邁向國際?
這時,再看看鄰近的香港、新加坡、日本、韓國,甚至中國大陸,只能說,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,必須明確認清自己的定位和目標,強化自己核心技能,斷捨離,才能有所得!
最新活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