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亞東醫院 內科部 陳泓恩 醫師
被刺激,想更好。
九月份參加了歐洲的醫學會,並且有一個四分鐘的 presentation 機會。
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國外醫學會,當時在飛機上把英文講稿硬是背起來,現場報告也沒什麼意外,把所有能聽的演講都聽完,收穫很多。
但……總覺得參加國外醫學會應該不只這樣吧?也許那些講 50 分鐘的大師離我太遙遠,但現場有那麼多各國的年輕醫師,不管是醫療經驗或是文化分享,應該可以更多一些交流,回國後雖然充實,但也有幾分懊悔。
原以為只是針對演講的練習,沒想到……
後來看到了《醫學演講與生涯工作坊》開課,覺得能讓自己上台報告再進步一些,下次參加醫學會能更自在,沒想太多就報名了。
大概從課前一個月開始,蔡校長要學員先上傳演講的 PPT。然後,收到校長的課前影音回饋,從簡報設計,背景色與內容的搭配,聽者的視覺感受,到後來針對整個演講的故事性、亮點的呈現、還有醫療敏感議題絕對要避免的「地雷區」都給予實際建議。
這些建議不只針對 PPT、不只針對演講,而是「身為醫師,上台要怎麼呈現自己的專業」。拿裝潢來比喻的話,不只是粉刷油漆、不只是鋪地板,而是「房子」要怎麼樣,才會美觀又實用。
當天再次震撼,跳級練功有用。
到了現場再次震撼,我是最菜的,只有我是住院醫師。當時心想:天啊,在院內報 grand round 就已經很抖了,現在還在外面報給主治聽,為什麼要這樣折磨自己啊!
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,跳級練功讓我能聽到主治醫師的演講,見識到這些前輩有自己的 data、自己的研究成果,這些東西都是很好的素材,但是要怎麼把這些素材弄成有層次的故事,在國際學會上發表,這就需要指導與練習了。
提前看到主治醫師們毫無保留的火力展示,也讓我明白,原來主治醫師的研究發表是這麼一回事。
到了國際學會,想交流,怎麼做?
簡報製作還有英文醫學演講是硬底子基本功,這部份當然是課程重點。
但到了國外醫學會,實際交流當中需要的軟實力,真的很少人會談論,更別說是「系統性的講解」。這些在課程當中也有透徹的介紹,從如何回覆 email、演講前的聯絡、醫學會當中的交流、會後建立聯繫的方法,都有完整心得分享。
Big journeys begin with small steps.
這是沂名醫師在課程當中分享的一句話,令我印象深刻。
參加這些國際學會是為了讓自己有一個公平的舞台,給自己一個 local à international 的機會。沂名醫師也用自己一路走來的經驗,告訴我們,在達成這樣的成就之前,他建立了哪些習慣。
「哪些事,每天用心做,做幾年,就有機會。」看著螢幕畫面中得獎的人,就站在眼前侃侃而談,沒什麼事情比這更有說服力了。
課前有一點自虐,課後卻開始有信心,對參與國際醫學會,心裡多了處理細節的方法,少了無助與徬徨。
最新活動